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大营到广元自驾游攻略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大营到广元自驾游攻略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徐庶为什么要离开刘备?
徐庶是东汉刘备麾下的重要谋士,后归曹操。徐庶离开刘备,当然首要的因素是为了保全母亲,尽儿子的孝道。
(徐庶***图片)
建安十三年(208年),徐庶在跟随刘备逃亡的过程中,母亲被曹操掳获。万般无奈之际,只能辞别刘备。
在辞别刘备时也是恋恋不舍,并说道“我本想和将军一起缔造霸业,所凭恃的就是这颗心。但是,现在我的母亲被曹操抓去,我现在方寸已经乱了,对将军也没有什么帮助,所以我请求从此与你告别。”这一番话,既道出了徐庶想和刘备一起创造霸业的雄心壮志,又表达了对母亲的拳拳之心,内心也是极其矛盾的。只能两利相权取其重。刘备也只好答应。
从徐庶辞别刘备的话语来分析,徐庶弃刘投曹确实是不得己而为之,这也是基本事实。那为什么徐庶母亲去世后,徐庶再也没有回到刘备阵营呢?分析起来主要有这几方面原因:
一、徐庶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。
中平六年(189年),徐庶为人报仇被抓救出后,改邪归正,不再舞抢弄棒,一改过去的气节,拜师求道,学习儒学。后来对儒家的经义学问非常精通。儒家的思想核心崇尚“中庸”,崇尚“和谐”,讲求的是“仁爱”和君臣父子。当徐庶的母亲知道儿子为了自己而投靠曹操后,愤而自缢。按理说,母亲去世了,没有多少理由再给曹操当谋士了,可以继续想方设法投靠刘备,但恰恰相反,徐庶再也没有投奔刘备。这就是儒家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当初是为了母亲到魏国来,不能母亲去世了,又到它处去,儒家讲究的就是君臣如父子,不然,成何体统。况且,为了母亲,好朋友石韬同自己一起到魏国,自己走了,石韬怎么办?所以,宁可给刘备透露点信息,也不能离魏国而去。“君使臣以礼,臣使君以忠。”不然,将为天下人耻笑。
(刘备***图片)
二、魏国职位安排符合本人就现实表现。
徐庶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,御史中丞。大家都感觉魏国给徐庶安排的职位不是很高,没有发挥徐庶的作用。但如果分析一下徐庶在魏国的表现,这个职位还是合适的。徐庶到魏国后“一言不发”,这虽然多少有艺术加工的味道,但足一说明徐庶在魏国的表现也很一般,不想给魏国出力。
这样的表现,再大的才能也是枉然。况且,徐庶是在曹操的逼迫下到魏国的,曹操也不得不提防一点。魏国安排这样的职位也对得起徐庶了。从曹操的角度来讲,既是你徐庶在这里发挥不了大的作用,至少刘备缺一个重要的谋士。
要知道,在三国时期,想成就一番霸业,光有武艺高强的武将是不行的,还要有智谋之士参与谋划。再者,徐庶在魏国不几年就去世了,说明徐庶身体也不怎么好。
(曹操***图片)
三、刘备当时人才充裕,缺少徐庶也影响不大。
徐庶给刘备推荐了诸葛亮,诸葛亮在刘备处表现也很非常优秀,加上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和器重,以诸葛亮的才能和智慧,完全能够替代徐庶谋士的地位,甚至超过了徐庶,诸葛亮完全有能力辅佐刘备成就自己的帝业。退一步讲,当时还有庞统、***、张松等给刘备出谋划策,充当谋士,缺少徐庶这样的谋士,对刘备来说影响不是很大。
这些因素的综合效应,使得徐庶离开刘备后再也没有回到刘备身边,而在魏国从一而终,体现了儒家风范,也赢得了后世的尊重。
我是向日葵,我来回答这个问题。
徐庶作为刘备第一任军事,因为曹操以母亲作为要挟,去了曹操处,但是后期母亲去世,徐庶本可以回来,但因为怕天下舆论的问题,自己现在是曹操的幕僚了,不能够在朝三暮四,其次,好友诸葛亮已经在哪了,自己再回去,多少有点鸠占鹊巢的意思。
下面笔者就通过还原历史来阐述分析这个问题。
徐庶
第一,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掳走,自己思母心切,所以才会孤身入曹营。
曹操率军追击刘备,刘备因为带着老百姓,走的慢,被曹军骑兵冲散队伍,徐庶的母亲也在这被冲散队伍的人群当中,徐庶的后来被曹营的幕僚认出,因此就被曹操,当成人质,放置于许都。
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:俄而表卒,琮闻曹公来征,遣使请降。先主在樊闻之,率其众南行,亮与徐庶并从,为曹公所追破,获庶母。庶辞先主。
徐庶得到消息后,思母心切,因此向刘备请辞,在请辞的时候也向刘备介绍了卧龙诸葛亮。
徐庶之母。
第二,为了保全刘备,使的刘备暂时可以得到自保。
曹操因为得到了袁绍的军队和刘琮的军队,成为了此时的东汉第一大诸侯,现在的刘备只是一个小小的军阀,刘备现在和曹操斗,简直就是以卵击石。
徐庶为了避免曹操在次对刘备的追击。牺牲自我,去曹操处当幕僚,使的曹操暂时放下了对刘备的杀心,因此后续暂时没有对刘备进行追杀。刘备也因此得以自保。
而徐庶去了曹操处,因为忠于刘备,一生不为曹操出谋划策,诸葛亮后续见过徐庶,交谈才得知,徐庶不为曹操所用,安心的搞学术。
《魏略》:逮大和中,诸葛亮出陇右,闻元直、广元仕财如此,叹曰:“魏殊多士邪!何彼二人不见用乎?”
刘备
第三,徐庶有意让诸葛亮出山。
徐庶和诸葛亮是好友,了解诸葛亮自比管仲等名臣,因此他多次向刘备介绍诸葛亮,
并且通过多日的接触,发现刘备确实是以为品行端正,为人仁义的好明主。因此他决心出走,有意让诸葛亮出山。
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:谓先主曰:“诸葛孔明者,卧龙也,将军岂原见之乎?”先主曰:“君与俱来。”庶曰:“此人可就见,不可屈致也。将军宜枉驾顾之
其次,徐庶年龄比诸葛亮年长,长为兄,把诸葛亮当弟弟,因此为了成全诸葛亮和刘备两个人的君臣因缘,所以最终出走刘备处,去往曹营。
徐庶离去,刘备伤感
徐庶追随刘备之时,有没有遭到张飞和关羽的刁难呢?
应该没有!《三国演义》中没有记载,《三国志》中也没有。徐庶投奔刘备之时,正当刘备用人之际,刘备颇为倚重他,张飞不会给大哥拆台,故意刁难徐庶的,关羽更不会。
何况,徐庶性格直来直去,颇有豪侠之气,这样的脾气秉性,正对张飞、关羽的脾气,张飞、关羽喜欢都来不及呢,怎么会刁难他呢!
其实,张飞、关羽真正刁难的人不是徐庶,而是诸葛亮,这是为何呢?
因为诸葛亮爱摆臭架子。
刘备跑了三次隆中,前两次都扑了个空,张飞很生气,刘备好歹是个皇室宗亲,屈尊去请一个无名小卒,已经非常礼贤下士了。
况且,扑了空之后,刘备特意给诸葛亮留了一封信,随后回到了新野。诸葛亮看到信之后,本该火速前往新野拜见刘备,但诸葛亮没有,张飞更是恼火。
第三次去隆中,诸葛亮恰好在家,正在屋里睡美容觉呢,刘备不敢打扰,苦苦在外站着,等了两个钟头,腿都抽筋了,差点虚脱了。张飞既心疼又生气,要不是关羽拦着,张飞早跳上前去,把诸葛亮摁在地上暴揍一顿了!
咱们再来看徐庶离开刘备的原因。
徐庶给的解释是,母亲被曹操掳走了,我是个孝子,必须去找母亲。
这个理由冠冕堂皇,也无法辩驳,因为汉朝以孝为先,忠孝不能两全,徐庶为了一个孝字,离开了刘备,无可厚非。
但这只是表面原因,真正原因绝非如此,《三国志》中有几处非常重要的小细节,耐人深思。
1、推荐诸葛亮的时间点。《三国演义》中徐庶离开之前推荐了诸葛亮,也就是说徐庶走了之后,诸葛亮才过来;《三国志》中徐庶临走前一年推荐了诸葛亮,也就是说徐庶和诸葛亮共事了一年多。
2、徐庶离开的时间点。《三国演义》中徐庶离开刘备的时点,是在刘表没死之前;《三国志》中徐庶离开刘备,是在长坂坡刘备大溃退途中。
3、追随刘备多久。《三国演义》中徐庶化名单福,帮助刘备打了几场大胜仗,随后就离开了,前后不过一两年时间;《三国志》中徐庶在201年追随刘备,207年离开刘备,长达7年之久。
4、公元220年,徐庶改名徐福,列入曹丕提拔名单。
5、公元223年,徐庶被任命为右中郎将、御史中丞。
先看第1点,徐庶为何提前1年推荐诸葛亮,而不是提前3年、5年,或者刚加入刘备集团就推荐诸葛亮呢?要知道,诸葛亮在乡下种地,面朝黄土背朝天,小白脸都晒成大黑脸了!
唯一的解释是,徐庶准备离开了,他提前一年把诸葛亮找了过来,交接一下工作,他好毫无负担、毫无愧意地离开。
再看第2点,徐庶在长坂坡大逃亡途中离开了,这意味着什么呢?说明徐庶觉得刘备不行了,跟着刘备早晚是个死,干脆趁此机会开溜吧!
再看第3点,徐庶跟了刘备七年之久。七年,都有七年之痒了;七年,足够认识一个人了,刘备认识了徐庶,徐庶也认识了刘备。徐庶越跟着刘备干,越觉得前途渺茫,遂萌生退意。
第4点,徐庶改名叫徐福,他为何改名呢?因为他不好意思,他曾经信誓旦旦地对天下人说,我身在曹营心在汉,不发一言,不为曹魏出一条计谋。但现在,他恐怕要食言了,要打脸了,为了不让人耻笑,只能改个名字。
第5点,徐庶担任了御史中丞,主要职责是提意见,出主意,现在彻底打脸,原形毕露了吧!
综合以上五点,徐庶离开刘备的真实原因,绝不不像他所说的那样,为了母亲,为了亲情,而是为了保命,为了前途。
人都是趋利避害的,其实徐庶做的没错,如果是你,也许你也会这么做!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营到广元自驾游攻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大营到广元自驾游攻略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